凝聚群众 引导群众 以文化人 成风化俗

苏玉萍

  • 发布日期:2020-08-26 09:27
  • 来源:
  • 字体大小:
  • 打印:

一位女企业家的情怀

 ——记助人为乐模范苏玉萍 

1600047371546082402Copy.jpg

苏玉萍是原郊区粮食局的一名下岗职工。多年来,她不气馁、不放弃,历经艰辛,奋斗不止,在摸爬滚打中创建了郊区信德利食品加工厂,并以“以信换心,以德换利”作为信德利企业的宗旨和理念。在苏玉萍的苦心经营下,“郊区信德利食品加工厂”先后被阳泉市政府授予“重合同、守信誉”单位;被阳泉市消费者协会授予“消费者满意单位”;阳泉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巾帼标兵岗”;被阳泉市妇联、郊区妇联命名为“三八巾帼示范基地”和“郊区妇女就业创业基地”。

如今,苏玉萍已成长为郊区信德利食品加工厂厂长,是阳泉市女企业家协会会员,是郊区女企业家协会副秘书长。鲜花和掌声印证了她是一位搏击商海的女强人,但了解她的人知道她更是一位助人为乐的慈善家。苏玉萍从小生活在偏远的农村,她的父亲常在外地工作,姐弟五个年龄又小,种地、家务,照顾子女老人几乎全靠她母亲一人承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典型的留守妇女和儿童。因此她们家在她小时候接受了好多好心人的帮助,所以她从小就立誓:长大后也要当“好心人”。在她还是上高中的时候,她就经常在学校里做好事,帮老师擦黑板;帮同学打扫卫生;学校倡议美化环境,她把自己养的花端到学校来;冬天天气冷同学们怕冷不愿早早去学校,她一个人承担起照料班里火炉的任务……至今她的同学和好友一谈起往事都说她是“活雷锋”。

她关注民生,长期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关心各界弱势群体,她经营的企业安置下岗失业工人30多名,残疾人3名。2006年,凭多年经验的积累,凭信誉、质量、服务的保证,在商业活动中,她始终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公司的管理制度,使公司业务运作走上了发展的轨道。苏玉萍教导她的员工们:“时刻都不要忘记那些热心帮助过我们的各级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信德利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他们无私的帮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要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回报社会!”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现在,信德利厂招收的员工大部分都是生活和就业困难的弱势群体,从企业走向正规有了盈利的那时起,先后有六十余名家庭困难的人员在信德利食品加工厂打过工,打工的同时,苏玉萍一方面教会了他们一些面点制作技能,另一方面用实际行动教会他们做人做事要积极向上,始终向善,并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自立门户,从而大大缓解了他们由于经济困难而引发的家庭矛盾。

从2009年7月25日开始,苏玉萍就带领信德利食品加工厂的姐妹们开始免费培训郊区10个村的妇女8期,有150余人参加了食品加工培训,还有其他县区的一些零散妇女20余人也接受了免费的培训。有130多人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食品制作技术,目前有15人左右开始自主创业,从事食品制作加工。为了搞好食品培训,她投资近万元,重新组合了食品加工点的空间,又投资八千元准备了学员们的午饭、工作服、食品制作工具等,一是可以让学员们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二是可以让参训学员中午在学习处吃饭,即保证大家的来往安全,又减少了大家的奔波之苦。2010起,苏玉萍继续按照郊区妇联的安排,开展培训活动。在培训过程中,有一名叫史华军的聋哑人,由于语言不通,培训人员无法与他很好的沟通,更无法将培训内容传授给他,苏玉萍得知此事,主动寻找资料学习哑语,亲自与他进行语言沟通,并手把手地教学,使他圆满完成培训。

在她企业的员工中,她对劳改就业人员的家属格外地关注和尊重,这些人受家庭环境影响较深,做人标准和素质较低,加上家庭经济有些困难,所以在厂里经常地出现小偷小摸的现象,但是在她的感召下,有一大部分员工做人的素质有了很大提升。在非典盛行时期,市场比较疲软,员工工资受到了影响。但是,每一个员工都捐献了自己两天的劳动所得,购买了一些生活必需品捐献给了那些工作在一线的工作者们。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在苏玉萍的带领下,信得利所有员工通过社区、妇联、工会等各种渠道向灾区捐款共计一万元。

她还是12个孤残儿童的“爱心妈妈”。多年来,她曾先后被省、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和“关爱春蕾”爱心人士。从2008年起,信德利食品加工厂的员工们自觉加入到区妇联举办的春蕾儿童资助活动中来。苏玉萍长期资助十二名困难儿童,还动员自己的子女同那些孩子们结成一对一的学习帮扶对象。她资助的孩子中,有一对兄妹:文全和文絮,她们的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全部遇难了,爷爷在同年的秋天脑出血也离开了他们。苏玉萍听说此事后主动来到孩子家中,不仅在资金上给予这对兄妹帮助,更注重给孩子们心灵的温暖,了解到孩子们喜欢素描,便经常买些绘画工具,也会从中选出不错的作品相框并送去参展。在他的细心照顾下两个孩子终于露出灿烂的笑容。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她资助的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玉萍妈妈”。

无论对孩子、员工还是普普通通的过路人,她都充满热情、热心,她所在的社区,只要听到谁家有困难有矛盾,她都积极帮助。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以来,她用于公益事业的资金已达七万元。可以这样说,无论在哪里,只要别人有困难让她遇上了,她绝对不会这样错过。多年来,她多次受到省、市、区各级政府的表彰,2009年,她被区政府授予“爱心人士”的称号。